盡管2016年鋼材消費量與2015年相比有小幅增長,企業效益多數轉虧為盈,現回暖跡象,但專家認為,上漲是短期現象。他預測,未來十年鋼材消費量的下降將快于產能減少量,這意味著,未來十年間鋼材需求量將不斷減少。
數據顯示,中國鋼材消費在2014年峰值7.02億噸后平緩下滑,到2020年,我國產能消費量5.95億噸,到2025年,消費量將減為5.52億噸,2030年將僅需4.92億噸。
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“2017鋼鐵需求預測報告”也顯示,預計2017年我國鋼材實際需求量約為6.6億噸,同比下降1.5%。
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介紹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1.3億噸左右,重點大中型企業負債率超過70%。此外,粗鋼產能利用率由2010年的79%下降到2015年的70%左右,鋼鐵產能已由區域性、結構性過剩逐步演變為絕對過剩。
在此背景下,我國開啟“十三五”去產能計劃。據統計,2016年多省提前完成去產能目標,甚至完成了整個“十三五”時期的任務,已公布成績的26個省份合計退出煉鋼產能7271萬噸。
但冶金工業鋼鐵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指出,不能因為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、價格回暖,就動搖了去產能的決心。“淘汰不會影響總體供給,必須毫不留情淘汰落后產能、地條鋼。以安陽鋼鐵為例,其一年鋼鐵產量150萬噸,但僅在河南安鋼產品的成交量就高達850萬噸,原因則是存在眾多地條鋼的冒充。”
此外,江蘇省鋼鐵行業協會副會長陳洪冰表示,2016年去產能多指的是無效產能,也就是已長期停產的閑置產能。具體來看,目前壓減4500萬噸產能中,有73.5%的產能已經處于停產狀態,僅有21%的產能仍正常生產,且有不少是2016年市場有所緩和才生產的。
陳洪冰介紹,按已落實至具體企業的26個省市來看,14個省市所壓減產能均為無效產能。僅河北、江蘇、天津、河南無效產能占比低于50%。“因此,2017年壓減產能更為重要。”陳洪冰說。
正因為去產能的緊迫性,工信部發布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(2016-2020年)。指出到2020年我國嚴禁新增鋼鐵產能,停止建設擴大鋼鐵產能規模的所有投資項目,結構調整及改造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產能減量置換。